九游会代理:行唐“来料加工”让农民尝甜头
栏目: 新闻资讯    来源:九游会代理    发布时间: 2025-07-31

九游会备用:

  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在她们手里通过一根玻璃线,穿成一个漂亮精致的小珠链。这个活,行唐人称之为“来料加工”,每人一天可以赚到20元,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在全县,像她们这样,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尝到了“来料加工”的甜头。

  耿素玲是行唐县服装厂的一名职工,2003年到石家庄的一家外企服装厂做了一年管理工作。“一直在外打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有了大事小情也不方便。”不甘心一辈子给人打工的耿素玲,2004年10月回到行唐,在县城租赁了几间民房,和嫂子合伙买了10台电缝纫机,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承揽一些来料加工业务。因为人品好、重合同、守信用,耿素玲的服装加工店越做越大。随义务慢慢的变多,想着逐步扩大生产规模,2008年5月份,耿素玲在独羊岗乡柏朳村西路北新建了占地5亩、建筑面积近100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厂,新建了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成品车间等一体化的厂房,现有锁眼钉扣、打结、绷缝专用机以及压衬、整烫等普通机100多台,“现有员工近100人,全都是附近村的中年妇女、小媳妇。”耿素玲介绍说,“现在除了给国内知名品牌‘怡而特’加工儿童服装外,还接手了省外贸的订单,承做床上用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在美国经过再加工后,上沃尔玛超市。”耿素玲说,她还将不断的开设“来料加工”项目,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劳动力有事干,有钱赚。

  “我身体不好,以前家里生活费用全靠丈夫挣,时间长了老感觉自己是累赘,县妇联联系石家庄市珠宝公司定期把手工活计拉过来,现在俺从县妇联拿活,一天能挣三十多块”,城宅乡腿脚不灵便的李大姐把前几天领的、已经穿好的珠链拉到妇联,厂技术人员验收全部合格。像这样从县妇联介绍接活的农民有500多人,平均月收入1000多元。

  落实全市全民创业大会精神,该县把全力发展“来料加工”作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富民工程、实事工程。通过“来料加工”项目已经让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尝到甜头,也成为她们家门口最近的就业渠道。

  “村村抓发展,户户搞经营,人人有活干”,这是该县发展“来料加工”的目的所在。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全县上下活跃起来。在周阳关村周合群的服装加工点里,记者看到,60余个中年妇女正轻松地踩着缝纫机,娴熟地加工着儿童服装,“送孩子上学后,在家也是闲着,来这干一会儿,我做的是包缝(上袖、合肋)工序,加工一件0.26元,一天能加工200多件,一天能挣50多元!”顾阳关村民葛晓红笑着说。“我婆婆今年71岁,眼睛不花,身体还算硬朗,周老板专门给她安排了‘撕衬’的活,很简单,就是把裁剪时压的衬撕下来,连打发时间一天也能挣20元。”

  同村50多岁的家庭妇女高素珍只要一有空闲,就到家门口的服装加工点,这样一个月下来有1000多元的收入,对此她很满意,“天凉快的时候到地里干会儿杂活,热了回来到加工点坐在电扇下边干一会儿,地里的农活、打工挣钱两不误,我算是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来料加工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不受年龄、技术、时间、地点限制,只要你勤快,不出远门也能挣到钱。”周合群介绍说,“根据不同的年龄安排不同的活计,年轻的妇女通过培训一律上机子、也从中掌握了一门技能;50岁以上眼睛不花的老龄人做“副工”,对做好的产品剪线头、‘验活’;眼睛不太好使的干一些‘撕衬、撕棉’的活”,让乡亲们都能挣上钱。”

  在周阳关村,共有来料加工点2处,使周边村庄在家闲散妇女都找到了工作,并成为他们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目前,全县已发展“三来一加”企业100多家,加工品种主要有童装、牛仔裤、书包、工我帆布手套、围腰、鞋帮、帽子、插花、穿珠等十个种类,来料加工业务遍及全县15个乡镇,从业人员达近万人,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人均增收近万元,并呈现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良好势头。“户户搞经营,人人有钱赚”,该县逐步加强引导,努力使来料加工朝着来样、来单加工的方向迈进。

  通过采访发现,“来料加工”有很多优势,一是所占地方很小,小到有的可以带回家在家里做,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也使企业本身得以受益,减少了企业厂房投入,在共赢中为县域工业发展建立了一条日渐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凡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去参加了,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其次是促进了社会和睦,手头有活干了,农民的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不仅如此,几户人家聚集在某一家一起做事,这样还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感情。“我是村委委员,11年来,俺村从未出现过人员,乡亲们都在想着挣钱。”周合群深有体会地说。

  一套套漂亮的儿童服装,一条条板整的牛仔裤、一件件别致的饰品,一双双结实的帆布手套……看似简简单单的手工艺品却关联着居民群众的希望和喜悦。“现在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村民李丽华高兴地说,丈夫在外打工,小孩则在县城读初中,一家三口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