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江苏仪征:从穿衣革命到大国工程看“一根丝”的创新之旅

更新时间:2024-12-04 22:06:21 更新来源:企业风采

  东邻扬州,西毗南京,江苏仪征是长江下游北岸唯一主城区依江而建的县级城市。这座人口不到55万的滨江小城,截至9月底,今年共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179.3亿元,增幅、总量均实现历史突破。仪征工业发展新高度的底气何在?化纤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老一辈的经典“的确良”,到“会运动”的智能T恤,再到14万根细丝线合力吊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仪征化纤从棉花替代品向衣、食、住、行各领域新材料蝶变。如今,以仪征化纤与扬州化工园区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有数百亿的产业规模,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中走出了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水平发展之路,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指日可待。

  阻燃防静电工装、防弹衣与击剑服、“三防”衬衫、智能控温T恤、系列家纺产品……2024年9月26日,仪征化纤公司在工人影剧院举行“礼赞祖国 奋进石化”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企业文化故事会,从领导、劳模到离退休职工代表,近900人参加了这场盛会。舞台上光影交错,一件件用仪征化纤优质原料精心制作的时装秀,展示了从“一根丝”到“万千彩”的华丽蜕变,不仅博得了现场阵阵喝彩与掌声,还吸引了直播平台3万多名网友的围观。

  对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能够买到一件“的确良”衣服,在当时不仅非常洋气,而且是一件很“有面”的事情。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一块耕地,种了棉花就没法种粮食,种了粮食就不可能种棉花,然而吃饭和穿衣都很重要。

  为了解决人民穿衣难题,1978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年产53万吨的仪征化纤项目列入国家22个重点引进项目之一,这是一个相当于当时全国化纤总产能的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缓解国内化纤的供求矛盾、改变中国化纤工业落后面貌的战略性措施。

  在国家拨款3亿元的基础上,仪征化纤建设者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胆运用向国内、国外同时贷款的方式,筹建先期建设涤纶一分厂的10亿元资金,盘活和分步建设仪征化纤项目,开创了国有企业“借贷建厂、负债经营”的先河。新中国的第一笔“外债”,为仪征化纤筹集到了宝贵的一期工程建设资金,成为中国经济观念改变的标志性事件。

  要知道,当时产业工人的月平均薪资也就30元不到,成为万元户是每个家庭的强烈愿望。巨大的负债压力与创效动力,激励着每个建设者与时间赛跑、与效率争先。1990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涤纶产量的1/2,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8,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两件“的确良”新衣,让布票成为了历史,为完全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和国人穿衣难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代代仪化人,自觉肩负起壮大国有经济、解决国人穿衣难题的历史使命,创造了“十年改革路、一座化纤城”的奇迹。46年来,仪征化纤累计生产聚酯产品5750多万吨,用它们制成衣服,可给全国人民每人添115套“的确良”新衣,实现了衣被天下的梦想。

  2017年,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收官之战中,仪征化纤生产的14万根高强聚乙烯纤维丝组成的吊带承担了重达6000吨的最后一节沉管隧道的起重任务。随着起重工作的完成,“仪征化纤”的名字又一次响彻了全国。2024年中国品牌日上,仪征化纤再次引领潮流,具有智能调节热湿舒适性功能的T恤一经亮相,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而这款产品的诞生,一改大众之前对聚酯纤维类服装产品闷热、不透气、易贴身等固有印象。

  “这款智能产品所使用的‘会运动的纤维’,能够准确的通过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调控其微结构,改变纤维形态,实现纤维弯曲或扭曲,使织物孔隙结构及蓬松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双向智能调温调湿,做到出汗时快速吸湿排汗、不出汗时则回归保温的舒适效果。”仪征化纤研究院化纤工艺专家史利梅和记者说,“这款智能聚酯纤维,一方面,比普通涤纶纤维制备的织物手感更柔软、透气性大幅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涤纶织物手感硬挺、闷热、不透气的缺点。另一方面,可以依据人体微环境的变化,完成自身温度及湿度的调节,起到‘越运动、越出汗、越透气’的效果。”

  从棉花替代品向衣、食、住、行各领域新材料的蝶变,在仪征,类似的“低调隐形王者”新材料还有很多。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仪征化纤也逐渐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实际要和现实困境。怎么转型?如何升级?仪征化纤将目光瞄准PTA(精对苯二甲酸)。作为聚酯产品的原料,PTA就像桥梁纽带,连接着石化和化纤两大产业,不但可以加工成涤纶纤维,还可以制成薄膜和瓶级切片等各种各样的产品。2024年4月11日,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PTA项目——仪化300万吨PTA装置正式投料开车,这是仪征化纤致力于建设“新仪化”的新“龙头”,标志着公司在加快构建中国石化芳烃产业链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此项目是企业‘十四五’转型升级、高水平发展的龙头项目,被列入中国石化重点工程和江苏省重点项目清单。”在仪征化纤PTA装置现场,相关负责人和记者说,该项目是全球同行业单体产能最大的项目,采用行业领先的短流程、绿色化、智能化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工艺水平高等特点,能耗物耗、吨产品“三废”排放指标均为行业领先,助力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芳纶是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之一,大范围的应用于特种防护、汽车制造等领域。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长、跨度大,上千个关键工艺控制点要求苛刻,产品质量及稳定性提升难度大,核心生产技术过去一直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作为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芳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化公司,中化高纤公司主动为国分忧,专注于发展高性能纤维新材料产业。

  2018年该公司投资启动了“年产5000吨对位芳纶”项目的建设,2020年项目进入设施安装调试阶段,中化高纤的项目研发人员为能够尽快实现开工生产,日以继夜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成功攻克了所有技术难点,并在2020年11月成功建成投产并满产达标,实现了国产对位芳纶“补短板”。2021年底,“年产5000吨高强、高韧芳纶纤维及下游产品制备技术”顺利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中化高纤对位芳纶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截止2022年,中化高纤已经与下游不一样的行业领域的多家头部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全面盈利。 中化高性能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开荣说,目前“年产2500吨对位芳纶”扩产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预计在今年年底投产,届时中化高纤对位芳纶总产能将达到8000吨,将全面满足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智能化管控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上万个控制点,中化高纤不仅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失误率。在产品智能自动包装车间,记者看到三个机械手臂,不仅能将产品抓取到传输带上,还能够准确的通过产品不同规格进行抓取打包,实现了智能化包装操作。

  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前不久中化高纤成功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是中化高纤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国家级认可的体现,这也是化工园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该园区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产能的重要突破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核心,努力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初创型科技公司为后备力量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引领全区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同时,依托省级院士工作站及企业研发中心等科创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链主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推动其与国内外大院大所进行科研合作,以“校地协作+创新孵化”研学融合模式,为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打造强大引擎。

  下一步,化工园区将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挖掘新质生产力,重点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建紧密结合的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推进化工园区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

电话:191-5371-9575
立即咨询>>

鲁公网安备 鲁ICP备2021027995号-1